焦慮症5大特徵 IB女生咬手指甲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3/31 12:11

最後更新: 2017/03/31 12:11

分享:

分享:

進入公開考試季節,也步入青少年情緒受困的求診高峰。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,去年有文憑試女學生受學業問題困擾,向父母傾訴,卻只換來金錢去補習及你已比人幸福的一句話,終延至有自毀念頭才求醫,確診抑鬱;亦有IB女生擔心今年5月的公開考試成績而出現焦慮須求醫。

精神科醫生提醒父母,若子女有長期無原因的頭痛、失眠、肚痛,或因情緒壓力所致,有需要時宜及早求醫。

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,上屆文憑試有女學生向父母傾訴學業有問題,但父母未有及時發現女兒面對情緒困擾,只給錢她補習和讓她多參與活動,認為她無問題,更指她「已比很多人幸福」。其後女學生出現頭痛、失眠、不願上學的情況,甚至有自毀念頭,求醫確診中度抑鬱,由於當時她的狀態已不能單靠心理輔導解決,需服藥治療。

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亦表示,有就讀直資名校、成績平平的IB女生,卻愛與人比較,頗擔心今年5月公開試成績,自去年9月開始經常咬手指甲、難以集中精神、晚上冒汗、頭暈身㷫等,由於她的媽媽本身因婚姻問題需見心理學家,於是帶女兒一同求診,惟約半年徵狀依然持續,在心理學家建議下,女生向他求醫,確診患上焦慮症,須以藥物治療。

劉英傑指出,每年11、12月至3、4月,焦慮症的青少年個案會輕微增加,建議學生可做運動或與朋友見面減壓,若持續有不適,應接受心理輔導。

利民會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於網上以問卷形式訪問281人,結果顯示年輕受訪者的心理狀況評分較差,顯示受困擾程度及患情緒病機會較高。

麥永接指出,由調查結果可見年輕人心理健康不太理想,情緒困擾有年輕化趨勢。他提醒,年輕人壓力除了源自朋輩關係不理想及學業問題,父母亦有責任。

他解釋,不少家長將親子課外活動外判予專業人士,自以為提供了資源給子女,但實際親子關係卻未如理想,而家庭支援對子女相當重要,父母應從少與子女建立關係及給予安全感,讓子女面對問題時會主動傾訴,但切忌囉唆,同時要觀察入微,若子女有長期無原因的頭痛、失眠、肚痛,或因情緒壓力所致,有需要宜及早求醫。

【其他熱話】2千呎港島政府宿舍招租 山頂月租幾多錢?

【其他熱話】醫生也移民? 一圖睇晒邊種職業最易移民英國

撰文 : 鄧穎琳 經濟日報記者